
賀丹:首先,人口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人口發展狀況是國家發展的資源稟賦條件,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人口自身的發展,以及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互動關系,都將直接影響我國現代化的進程。
第三,作為發展中人口大國,我們必須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人口發展的區域差異比較大,既面臨著少子化、老齡化的挑戰,也面臨著人口眾多、結構性轉變的壓力,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照搬他國經驗,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解決人口問題的中國方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
賀丹: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概括了當前我國人口發展的“三化”特征,要求我們“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充分認識人口形勢及其背后的變動規律,才能做到不恐不慌,保持人口發展的戰略定力。
少子化、老齡化將伴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經歷過生育政策調整帶來的出生人口回彈小高峰以后,我國出生人口總量下降較快,少子化趨勢加速演進。預計未來較長時間,我國出生人口規模將在1000萬級附近波動。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的進程也在加快,2020年我國100歲老人已達11.9萬,2022年我國平均預期壽命達78.2歲,這將對我國老年健康服務提出更高要求。
記者:人口發展的新形勢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充裕的勞動力供給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呈下降趨勢,但依舊保持較大規模。2022年,我國15-64歲人口為9.63億人,預計2035年還有9億。目前,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依舊沒有關閉。同時,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較高,保障了勞動力的充分供給。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當前我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約為75%,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處于較高水平。
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將釋放巨大制度紅利。當前,我國人口遷移勢能仍然巨大。以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在2030年達到65%計算,還將有2億人要實現生活、工作地的永久性遷移。城鎮化帶來的經濟效應將更加凸顯。目前,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內部的經濟聯系已經形成,對人口就業吸納能力相對穩定。同時,鄉村振興戰略將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留住部分年輕人,支持有資金和經驗的外出人口返鄉創業,從而開創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推進土地、戶籍、稅收等關鍵領域改革,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將釋放改革紅利,實現人口對經濟健康發展的長期支撐。
人口老齡化使健康服務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伴隨著老齡化速度加快和老年人口規模擴大,社會保障和醫療壓力不斷增加。老齡化、高齡化和老年家庭類型多樣化形成了巨大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建立完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刻不容緩。預計快速老齡化背景下未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仍將繼續增長,對家庭及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顯著。
記者:您認為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我國人口發展的結構性挑戰日益顯現。我們應牢牢把握人口發展戰略主動,以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為目標,引領人口高質量發展。
著力提升人口整體素質,發掘人力資本新紅利。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人口發展的戰略協同。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普及高中教育,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實施幫助女性維持工作家庭平衡的政策,穩定女性勞動參與率。實施積極應對老齡化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不斷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使我國健康預期壽命的提高快于預期壽命的增長。實行人口素質對人口數量的替代戰略,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強人口動態監測,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根據出生人口下降、老齡化發展、人口區域增減變化等趨勢,加強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協調配合。將“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引導人口合理布局、探索建立與人口分布相適應的公共服務供給的空間單元、財政政策。加強資源統籌規劃,做好存量資源規劃和統合利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