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詮釋“孝善美”被譽孝親敬老典范
1984年,張秀云經人介紹認識了丈夫徐紅兵。徐紅兵在家中排行老大,有2個弟弟和3個妹妹,最大的讀高中,最小的才剛上小學。面對5個尚未成年的弟妹和沉重的家庭負擔,張秀云決定和丈夫一起把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撐起來。
在弟妹的眼里:“嫂子說句話,比母親還管用。”在張秀云的辛苦拉扯下,日子在一天天變好。小叔參加工作后,想把工資都交給嫂子,但張秀云說:“我們不要你的錢,這些錢給你攢著。”后來,小叔在嫂子張羅買好的房里結婚成家。孝順的他們逢年過節時,還是喜歡聚到張秀云那里,一家人其樂融融、歡聲笑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務活瑣碎而繁重,但張秀云的臉上卻總是掛著笑容,獨自一人承擔起生活的“重擔”,生動詮釋“孝善美”的真諦。“丈夫在外做鋼筋工,她一人在家種十幾畝地,把一家照顧得妥妥的,可以稱得上我們這里孝親敬老的典范,村里人都夸贊她。”村黨支部委員徐邦樓提到張秀云,滿口的稱贊。
收養侄女撐起孤寡兒童的一片天
在娘家這頭,張秀云也排行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弟弟。1993年,她最小的弟弟結婚后,生下一個先天性脊柱彎曲的女嬰,弟媳在孩子10個月大時離家出走再也沒回來。從此,張秀云把侄女領進了自己的家門,和自己的兩個孩子吃住在一起。
由于小侄女天生殘疾,撫養起來要比正常孩子艱難得多,在日復一日的精心呵護下,小侄女慢慢長大了。雖然腰直不起來,個頭只有十二三歲小女孩一般高,手臂和腿像玉米稈一樣細,但是已經具備生活自理能力。
2013年,在張秀云的奔波努力下,侄女去了一所殘疾學校上學。如今的她走上社會養活自己,在昆山一家印刷廠工作,每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感恩的她每天都會和張秀云通個電話。“她說要給我買東西,有時間就回來看我,孝順著呢。”張秀云開心地笑著說,“我讓她別買,好好上班,照顧好自己就行。只要孩子們都好好的,我就放心了。”
盡孝盡善 傳承美德樹新風
每天耕耘田地、下廚做飯、照料病人,張秀云僅撫養侄女,還一直照顧著多年癱瘓在床的老父親。”鄰居李梅芹對張秀云的大愛贊不絕口,“我們是看著她一路走過來的,這么多年真不容易!”
“我是老大,有責任有義務照顧好老人和家庭。”給老人喂飯、接屎接尿、擦洗身子……張秀云付出了常人無法體會的艱辛。
致敬道德模范,傳遞榜樣力量。家風既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在張秀云的帶動下,家里的子孫后代從小就養成孝老敬親、和善為人的優良品行,街坊四鄰也都以她的家庭為榜樣,傳遞著孝老愛親的良好風尚。
“我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家庭最溫暖的愛。一家人相親相愛、同甘共苦,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張秀云表示,有好家風才有好德行,要把子孫培養成講誠信、能吃苦、有愛心、對社會有益的人,并希望這樣的家風能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