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新冠疫情,女性主義經濟學不能缺席
發布日期:2020-04-30 09:12:00 瀏覽次數:次
[來源:中國婦女報]
近日,國際女性主義經濟學家協會召開了一次線上研討會,邀請著名學者從女性主義經濟學視角對新冠疫情進行了解讀。在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經濟影響的政策中,首要的是社會救助,其次是社會保障和提供就業機會。不管采取何種措施,為了在疫情之后建立更加平等、包容和可持續的社會,需要即刻行動起來,在應對疫情和恢復計劃的各項經濟和社會政策中,將婦女的經濟生活置于重要位置。



疫情期間,女性家庭照料壓力倍增,聯合國婦女署發起“HeForSheAtHome”(家庭他為她)運動,號召男性分擔女性照料壓力。圖為南非一名爸爸在照料嬰兒。 來源:聯合國婦女署官網
文/蔡一平
新冠病毒疫情對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深遠的影響,除了病毒帶來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機,也威脅著各國的財政、社會經濟和發展成果。4月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塔莉娜·格奧爾基耶娃與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共同撰文呼吁:全球衛生危機的走勢和全球經濟的命運互相交織,保護公眾健康和讓人們重返工作崗位是相輔相成的。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將重點放在挽救生命和生計的正確優先任務上。在這一背景下,用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和分析疫情的影響并找到適宜的應對策略是當務之急。
疫情沖擊下女性比男性更脆弱
聯合國4月9日發布了一份有關《新冠疫情對婦女的影響》的政策簡報,其中列舉了五個方面的影響——經濟、健康、無償的照料工作、基于性別的暴力、人道主義和人權保護。
關于疫情對婦女的經濟參與的影響,報告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婦女的收入和儲蓄減少,獲得工作機會和社會保護的機會較少,大多數單親家庭以女性為主,因此,她們在疫情的經濟沖擊下比男人更脆弱。在許多國家第一輪裁員中,服務業首當其沖,包括零售業、酒店業和旅游業,這些都是婦女就業集中的產業。
在發展中國家情況更糟,那里絕大多數的婦女就業(70%)是在非正式經濟中,缺乏防止解雇的保護措施或帶薪病假,獲得社會保護的機會有限。一項研究表明,在利比里亞市場里的小商販有85%是婦女,在非洲應對埃博拉病毒而采取的隔離政策和旅行限制,大大影響了女性的生計,降低了她們的經濟能力,導致貧困率上升,并加劇了糧食不安全狀況。而且,男性在疫情防控措施解除之后,經濟活動很快恢復到以往的水平,而女性的經濟活動和生計的恢復期要長得多。
加強對社會再生產活動的關注和重視
4月15日,國際女性主義經濟學家協會召開了一次線上研討會,邀請著名的女性主義經濟學家,對新冠疫情從女性主義經濟學視角進行了解讀。
來自馬薩諸塞阿姆赫斯特大學的南希·弗爾布里(Nancy Folbre)介紹說,在全世界,婦女一直都是照料工作的主要承擔者,不管是有酬還是無酬的。在疫情下婦女在家從事的無酬照料工作大大地增加了,同時,在抗疫一線的護士和保潔人員,也擔負著繁重的照料工作,而且往往在報酬低微和缺乏防護裝備的環境中工作。南希曾經著有《價值的關懷理論》,主張重新定義關懷勞動及其價值。南希同時指出,考慮到失業率上升和收入下降、家庭中的無酬照料工作的增加、由于社交隔離家庭之間無法相互支持幫助、社會不平等和經濟不確定因素的上升,這些都會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但是目前疫情對于人們總體的消費活動的影響,尚有待深入研究。
總而言之,在女性主義經濟學者看來,僅僅統計疫情對于GDP的影響是遠遠不夠的。把一些以往沒有納入統計或被低估的勞動,如照料工作,給予定價納入統計也是不夠的。正如另一位烏拉圭社會學者羅伯托·畢希歐(Roberto Bissio)所評論的:新冠疫情讓我們重新發現了那些在GDP統計之外的人類活動的寶貴價值。為了達到一個更平等和健康的社會,也許我們要反思和修正的是我們的價值觀和既有的定價體系。
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的奈拉·卡比爾(Naila Kabeer)指出,在疫情下社會既已存在的不平等更加凸顯和加深,它促使我們去重新思考工作和工人這些基本概念,哪些是可見的哪些是不可見的,哪些是至關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說到我們需要從這次疫情中汲取的教訓,那就是——社會不僅僅應該關注生產性經濟活動,也應該關注和投資于社會的再生產活動,并且要對社會財富進行公正的再分配。
社會保障政策實施要關注女性利益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公共醫療衛生機構在有效應對疫情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卡比爾提醒人們應該從過往的歷史中總結教訓。十年前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英國政府采取了經濟刺激和財政緊縮的雙重政策。這一政策一方面為銀行金融業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將政府的債務危機歸咎于公共服務開支過大從而緊縮開支。其結果是英國的社會福利遭到侵蝕,國家衛生事業局NHS資金不足,導致戰斗在抗疫一線的護士們不得不穿著塑料垃圾袋制作的簡陋防護裝備上陣,而一些醫務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來自秘魯天主教大學的人類學家婕妮·安德森(Jeanine Anderson)以秘魯為例分析了疫情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挑戰。這些國家往往經濟基礎薄弱,嚴重依賴于國際市場、國際旅游和其他脆弱的產業,或者依賴外國投資,以及本國的移民工人郵寄回來的外匯收入。這些國家的醫療系統也面臨著資金投入不足、人力短缺、設備陳舊等問題。一些國家行政管理體系薄弱、腐敗橫行,無法提供人民所需的基本社會服務。目前的一些救助政策僅僅針對那些登記在冊的本地家庭或者正式工人,外地人或者移民家庭還有那些非正規就業的勞動者(例如短工、家政幫工等),無法申領政府的救濟或補貼。僅在秘魯,就有70%的勞動力是非正規就業,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勞動力。此外,政府和社區目前開展的救助行動中,在秘魯國內的80萬委內瑞拉移民和難民尚未被考慮進去。
應對疫情恢復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除了來自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和融資,主要依賴各國通過加強公共財政來籌措,其中稅收是重要的來源。一些國際機構,例如經濟合作組織已經啟動了特定的新冠疫情下的稅收政策響應跟蹤器,對各國政府采取的稅收相關措施加以監測并提出建議。這些措施包括增加對個人的福利金支付和收入支持,以及對醫護人員的稅收優惠。對于公司和企業的現金流量不足問題,建議采取推遲收繳增值稅、免征財產稅或營業額稅等措施。不管采取何種稅收政策,都需要考慮到經濟緊縮政策和稅收政策對婦女和其他社會弱勢群體的直接影響,降低消費稅率包括增值稅是一項值得考慮的重要措施。
究竟采取何種應對措施,需要各國根據疫情的發展和本國國情綜合考量。截至3月底,65個國家已經通過了總額為4.8萬億美元的救助計劃。到4月3日,106個國家通過調整社會保障項目積極應對疫情。在這些計劃措施中,首要的是社會救助,其次是社會保障和提供就業機會。不管采取何種措施,為了在疫情之后建立更加平等、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與社會,需要即刻行動起來,在應對疫情和恢復計劃的各項經濟和社會政策中,將婦女的經濟生活置于重要位置。